从对手到情人,宝马奔驰的“统战爱情”成色几何?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对手,面对科技巨头的虎视眈眈,宝马及戴姆勒两大汽车巨头终究跳进了一个战壕。不过,他们能够安心地把后背交给对方吗?
《财经》记者 李皙寅 | 文 施智梁 | 编辑
德国当地时间2月22日,宝马与戴姆勒正式宣布,围绕出行用车领域,成立5家合资公司。
具体而言,双方盘整双方各自的相关业务,按照场景分类设置5家企业:ReachNow,ChargeNow,FreeNow,ParkNow,ShareNow,总部落址柏林,双方试图在网约车、充电、泊车、分时租赁,以及包含公共交通、在自行车租赁在内多种出行产品预定服务上展开合作,提供一体化服务。双方还会掏出真金白银,拟联手投资10亿欧元,并创造千余新岗位。
或许得益于宝马此前在新能源及出行领域的积累,上述公司中,出行服务(DriveNow和ReachNow)、停车服务(ParkNow)以及即时充电(ChargeNow)均属于宝马的城市出行生态系统。
在豪车领域拼杀了一个世纪的两位对手,宝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科鲁格(Harald Krüger)与戴姆勒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兼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公司负责人蔡澈(Dieter Zetsche)破天荒地携手出席新闻发布会。
科鲁格对媒体表示,我们已经拥有的6000万客户,将受益于这一个无缝集成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在此背景下,有德国媒体分析称,宝马及戴姆勒或将在包括造车领域有更多合作计划。对此,戴姆勒中国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予以否认。
据称,上述5家企业将保持独立运营,宝马及戴姆勒在核心领域将维持现有的独立竞争关系。
为何联姻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颜伟对《财经》记者分析称,这是应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转变,未来消费者的消费将会从拥有汽车向按使用时间付费方式转变;Uber和滴滴都是两家潜在的竞争对手。
“我们不仅是汽车制造厂,更是一家出行服务提供商。”越来越多的车企这样自我介绍。业内普遍认为,汽车消费场景已经生变,“零售比批发更赚钱”的观点深入人心,比起“一锤子买卖”的车辆销售分拆成为计时收费,在车辆的全生命周期内,伴随车辆利用率的提高,车企也将获得更为丰厚的收益;同时,借助出行服务还能积累行驶数据,反哺自动驾驶;而且,还能深度关联消费者,围绕出行用车整个生态场景,延伸布局实现“一鱼多吃”。
最根本的是,车企需要探索未来汽车的模样。
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曹操专车董事长刘金良曾对《财经》直言,“传统汽车厂商不做出行,眼是瞎的。”车企需要适应未来出行需求,重塑包括研发、制造、供应链、营销的全产业链,知晓未来汽车的模样。国内消费者对车辆的拥有权会向使用权转移。车企核心竞争力是定义产品和品牌,具备获得数据的集客端口,借助这两点,车由谁造都可以。
未来已来。
当下,车企的利润结构正在生变。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到2030年,美国、欧洲、中国出行服务市场将达1.4万亿美元(2017年为870亿美元)。利润丰厚的出行服务将弥补车辆销售额的下降:到2030年,出行服务将为汽车行业贡献22%的收入和30%的利润,而新车销售将带38%的收入和26%的利润。
宝马及戴姆勒的合作并非心血来潮。
以双方围绕分时租赁业务为例,早在2018年初,宝马就以逾2亿欧元的高价从Sixt租车公司购买了DriveNow的50%股份,戴姆勒紧随其后以8500万美元的价格从Europcar租车公司购买了25% Car2Go股份并形成完全持有,这些举动现在看来,均是为双方的合作打下基础。
DriveNow及Car2Go分别是宝马及戴姆勒在分时租赁领域探索所成立的相关公司。
早在去年11月,欧盟反垄断机构表示,已同意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和宝马在一定条件下合并汽车共享业务(即上述两家企业)的计划,由此共同提供叫车、停车、充电等问题。此后不久,双方的合资出行公司又通过了美国反垄断部门的审查。
前景几何
业内对于双方合作前景,意见颇有分歧。
李颜伟认为,目前还看不出双方合作有什么独特的竞争优势。
虽然,双方很早就围绕出行领域展开了探索,但是或许是该商业形态尚不清晰,新业态不亮眼的财务指标让两家上市公司背负压力,相比Uber、滴滴在内的科技公司基因的竞争对手的大举扩张,双方的推进速度颇有些裹足不前,布局多在核心节点城市,运营数量尚不充足。
另有观点认为,基于两家车企百余年来的制造业血统,双方在车联网、车辆专属化制造及庞大的资金及政府关系等综合实力上,将为双方业务发展带来显著的变化,实现1+1>2。
或许正是如上原因,让宝马及戴姆勒显得颇有信心。在双方去年获欧盟反垄断部分批准成立合资公司时,双方就曾承诺,将降低汽车共享服务提供商进入包括柏林、科隆、杜塞尔多夫、汉堡、慕尼黑和维也纳等地区市场的准入门槛,从而避免了垄断市场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据《财经》记者了解,在中国市场双方目前还将保持现有的业务运营。
去年12月,宝马成为第一个获得网约车牌照的外资车企,瞄准高端网约车市场;而戴姆勒也与吉利集团展开合作,将在豪华网约车领域展开合作。
或许是基于中国出行市场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政府对于新业态的开明态度,促使巨头们十分看重这一成熟市场,除了分得一杯羹外,双方更希望拥有更大的权限和自由去做探索。
事实上,基于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等新技术的冲击,车企间、车企与创新企业间的联盟合作并不罕见。
不过,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罕有“一夫一妻”。此前,戴姆勒已经与雷诺-日产-三菱之间建立了长达九年的合作关系。目前,尚不清楚宝马与戴姆勒和合作是否会加入其中。但蔡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排除与其他供应商展开合作,包括参股初创企业和知名企业的可能性。
为迎战科技公司血统的出行新贵,宝马和戴姆勒迅速诞下“爱情结晶”。在新婚莞尔时,外界仍略有疑虑:在此后的“柴米油盐”中,他们能否顺利地相伴向前。
大家都在看
责编 | 苏月 yuesu@caijing.com.cn